走進新建
經濟發展
新建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
2018年,新建區圍繞省委“二十四字”工作方針和市委、市政府“做大做強做優大南昌都市圈”決策部署,把握穩中求進的總基調,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,扎實做好穩增長、促改革、調結構、優生態、惠民生等各項工作,全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,社會保持和諧穩定,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。
一、綜 合
經濟總量:據初步核算,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0.56億元,按可比價格計算,比上年增長9.6%。其中,第一產業增加值55.30億元,增長3.7%;第二產業增加值222.89億元,增長8.7%;第三產業增加值172.37億元,增長13.5%。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2.5:52.4:35.1調整為12.3:49.5:38.2。一、二、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.9%、49.9%和45.2%。
圖1:2014-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
單位:億元、%
財政收支:全年省口徑財政總收入完成60.11億元(區口徑78.98億元),增長17.6%。其中,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.32億元,比上年增長9.0%。從收入完成情況看,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,完成增值稅10.49億元,增長20.6%;企業所得稅2.18億元,增長45.2%;城維稅0.99億元,增長13.2%;耕占稅契稅4.50億元,下降14.3%。
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76.90億元,增長18.8%。其中,公共安全支出3.68億元,增長5.8%;教育支出16.19億元,增長19.0%;科學技術支出5.89億元,增長39.7%;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8.11億元,增長10.3%;城鄉社區事務11.12億元,增長70.2%。
圖2:2014-2018年財政總收入及其增長速度
單位:億元、%
二、農 業
農業生產: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93.56億元,按可比價計算,比上年增長4.0%。其中,農業產值38.72億元,增長5.0%;林業產值2.01億元,增長3.7%;牧業產值26.89億元,增長0.6%;漁業產值21.72億元,增長5.5%;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.21億元,增長10.4%。
農產品產量:全年谷物播種面積8.65萬公頃,比上年下降1.03%;全年谷物總產量62.42萬噸,同比增長2.01%。
漁業:全年水產品總產量9.02萬噸,比上年增長5.5%。
生產條件:全區已建成中小型水庫 114座,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76.43萬千瓦?;婊?.98萬公頃、機種面積4.25萬公頃、機械收獲面積9.90萬公頃。
農業產業化: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28家,與上年持平。其中,國家級1家,省級21家,市級106家。
三、工業和建筑業
工業生產:2018年全區全部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,比上年增長9.0%,拉動經濟增長4.2個百分點。其中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9.5%。
圖4:2014-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
單位:%
工業經濟效益: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100.3%,同比增長0.7%;實現利潤23.68億元,同比增長26.6%;實現利稅33.46億元,同比增長17.6%(含江鈴)。
表1: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
產品名稱 |
計量單位 |
2018年 |
2017年 |
變壓器 |
千伏安 |
141173 |
112759 |
多色印刷品 |
對開色令 |
1972672 |
1716425 |
發電量 |
萬千瓦小時 |
766479 |
718555 |
水泥 |
噸 |
3474871 |
3160048 |
飼料 |
噸 |
221849 |
219420 |
紙制品 |
噸 |
7486 |
6475 |
大米 |
噸 |
4223 |
4356 |
燈具及照明裝置 |
套(臺、個) |
25224 |
93331 |
服裝 |
萬件 |
1769 |
2072 |
罐頭 |
噸 |
10088 |
8403 |
鋼化玻璃 |
平方米 |
551828 |
521273 |
電梯、自動扶梯及升降機 |
臺 |
388 |
389 |
城市軌道車輛 |
輛 |
72 |
102 |
紗 |
噸 |
7299 |
3886 |
商品混凝土 |
立方米 |
181800 |
219620 |
說明:以上數據為快報數據。
園區建設:工業園區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78.67億元,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6.5%。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79.43億元;實現利稅31.72億元,同比增長16.8%。
建筑業:2018年,全區資質以上建筑企業完成施工產值146.10億元,比上年增長27.7%。房屋施工建筑面積389.2萬平方米,比上年增長22.6%;房屋竣工建筑面積173.27萬平方米,比上年增長15.5%。按施工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32.55萬元/人。
四、固定資產投資
投資總量:全區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0.7%。其中,工業投資增長18.5%;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7.3%。全年投資施工項目332個,其中新開工項目129個。
城鄉建設:城區魅力更加彰顯。建設力度持續加大,前湖快速路新建段即將通車,昌西大道新建段進展順利;總投資4.83億元的紅灣公路、子實路、興國路等城區道路“六改”工程有序推進;投資5000余萬元,提升改造花果山社區和“小平小道”社區,老舊社區煥發新顏。深入推進“美麗南昌·幸福家園”建設,“五車整治”“廁所革命”“馬路本色”等專項整治行動成果顯著,查處非法營運“五車”7040輛,新增社會停車場16個、停車泊位2130個,新建及改建公廁13座,有效緩解行路難、停車難、如廁難等城市難題。鄉村面貌更加靚麗。秀美新村加快建設,先后啟動農村環境“百日攻堅”、機場周邊整治、“五拆五清”等行動,拆除“五類建筑”面積80余萬平方米;全市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在溪霞鎮率先試點;精心打造溪霞“十里十景”示范風景線,全面完成567個新農村點建設任務,扎實推進1個美麗示范鄉鎮、5個集鎮提升、7個小康示范村、11個精品村、1000個美麗庭院等“六統·四聯創”項目建設,相關工作得到省委書記劉奇的充分肯定,并鼓勵“要從一處美延伸到處處美”。
五、外經外貿 旅游
對外經濟:2018年,全區實際利用外資32799萬美元,增長15.5%;實際利用內資108.23億元,增長20.4%;外貿出口總額16326萬美元,增長14.2%。
旅游:2018年,全區接待游客2033.5萬人次,比上年同期增長45.1%,旅游綜合收入107.2億元,比上年同期增長45.3%。
六、房地產
房地產:2018年,全區房地產開發投資48.16億元,同比下降17.3%。其中,全區商品房銷售面積403.01萬平方米,同比增長19.6%。
七、國內貿易
消費品市?。?/strong>2018年,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.63億元,比上年增長12.5%。分銷售地域看,城鎮實現零售額74.45億元,增長14.5%,鄉村實現零售額19.18億元,增長5.3%;分銷售行業看,批發業實現8.8億元,下降3.8%;零售業實現77.80億元,增長14.8%;住宿業實現0.92億元,增長7.0%;餐飲業實現6.11億元,增長12.3%。
圖5:2014-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其增長速度
單位:億元、%
八、交通郵電
交通運輸:2018年,全區公路總里程2250.75千米。其中,境內高速公路118.35千米。全年完成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537886萬噸千米;完成水運貨物運輸周轉量19843萬噸千米。
郵電通信業:2018年發送特快專遞12.6萬件,同比增長50.0%;發送包裹271.6萬件,同比增長157.2%。全區固定電話用戶5.67萬戶;手機用戶75.41萬戶;互聯網寬帶用戶18.7萬戶。
九、金融業
銀行:2018年末,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74.57億元,比年初增加36.61億元,同比增長8.4%。其中,住戶存款243.38億元,較年初增加18.99億元,同比增長8.5%;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408.21億元,比年初增加76.73億元,同比增長23.1%。其中,短期貸款150.53億元,占全部貸款的36.9%;中長期貸款250.79億元,占全部貸款的61.4%。
農村商業銀行:2018年末,新建區農村商業銀行共有36家支行,各項貸款余額94.61億元,比年初增加10.23億元,同比增長12.1%。
十、非公經濟 科技
非公經濟:2018年,新建區非公經濟增加值272.62億元,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0.5%;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60.5%。新建區非公經濟快速發展,在全區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,已成為推動全區經濟快速發展的生力軍。
科學技術: 2018年,全區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科學技術支出5.89億元,同比增長39.7%。全區申請專利1493件,同比增長75.9%;獲授權697件,同比增長160.1%。組織16項新產品申報江西省科技廳的重點新產品,年底時已認定3項?;櫓萍寂嘌?,組織7次新知識、新技能培訓,培訓專業技術骨干1605人次。組織6次農村實用技術培訓,培訓農業技術骨干5985人次。
十一、文化 教育
文化事業:文化、廣播、電視事業穩步發展。全區現有文化館1個,鄉鎮文化站18個,鄉鎮廣播站18個,公共圖書館1個,博物館1個,鄉鎮民間劇團19個。城鄉廣播電視覆蓋率進一步提高,全區廣播電臺1座,電視臺1座。全區各鄉鎮均建起有線電視網。
基礎教育:2018年,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中用于教育支出16.19億元,凈增2.6億元,增長19.1%,占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21.1%。全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%;全區普通高中在校生1.52萬人,全區高考錄取人數6054人,其中本科錄取2862人,專科錄取3192人。
中等職業教育:2018年,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436人,畢業60人,招生201人。
十二、衛生
醫療衛生:城鄉醫療衛生條件繼續改善。2018年末,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0個,其中醫院、衛生院32家,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家,婦幼衛生機構1家。全區醫院、衛生院實有床位數1862張;擁有執業醫師604人、執業助理醫師305人、護士1775人。
十三、城建綠化
城建綠化:2018年,新建區建成區面積約25平方千米。其中,綠地總面積8.66平方千米,綠地率37.12%,綠化覆蓋率41.45%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.94平方米。
十四、人口 就業
人口和計劃生育:據新建公安分局戶籍統計,2018年全區年末戶籍總人口為70.29萬人。其中,城鎮人口19.04萬人,鄉村人口51.25萬人。據區衛計委數據顯示,人口出生率為12.93‰,死亡率為2.85‰,自然增長率為10.08‰。
城鎮再就業:就業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。2018年,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8158人,零就業家庭就業安置率100%;城鎮就業率95.0%,城鎮登記失業率3.93%;創業培訓人數639人,免費培訓省內園區員工4141人;小額擔保貸款發放1.49億元。
十五、人民生活 社會保險
居民收入:2018年,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.67萬元,增長8.6%;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入1.79萬元,增長9.3%;城鎮居民生活消費支出2.61萬元,增長5.7%;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1.04萬元,增長10.9%。
社會保險:2018年,全區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.26萬人人(含離退人員),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4.78萬人,參加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萬人。全區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4.49萬人,其中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0.04萬人;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.45萬人。全區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871人,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.11萬人,農村“五?;?rdquo;供養人數1705人,城鎮低保標準由580元提高到610元,農村低保標準由345元提高到395元。全區孤兒225人,發放孤兒社會福利補助資金211萬元。
保障性住房:一是采取公共租賃住房實物配租、發放住房租賃補貼等方式,有效滿足不同層次城鎮住房困難家庭的保障需求,城鎮特困、低?;臼迪鐘Ρ>”?。至年底,享受住房保障的家庭3862戶9282人(其中:實物配租3624戶8735人,租賃補貼238戶547人),全年發放住房租賃補貼資金23.48萬元。二是在保家庭后續管理制度化、動態化,城鎮住房保障“有進有出”的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。至年底,共有127戶保障對象有序退出(實物配租117戶,租賃補貼10戶),新增保障對象252戶(實物配租117戶,租賃補貼135戶)。
社會治安:2018年,信訪積案化解活動深入開展,區“四套班子”成員包案、會商、聯合接訪制度全面落實,全區赴京非訪總量同比下降9%,赴省、市集體訪人次分別下降11%和13%。排解民憂,破解安全難題,持續開展安全生產“大檢查、大整治”活動;圓滿完成全國、省、市“兩會”等重要會議及西山廟會、松湖龍舟賽等重大活動安保維穩任務,實現矛盾糾紛及時化解、重點人員穩控到位、風險隱患按時清零的目標;有效應對湖區維穩、森林防火等工作,確保安全生產形勢穩中向好,社會總體和諧穩定。維護民利,打擊違法犯罪,掃黑除惡行動重拳出擊,打掉惡勢力犯罪集團4個、犯罪團伙3個,破獲涉惡刑事案件95起,社會治安明顯好轉;全省公眾安全感指數測評提升5個百分點,排名前移10 位,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。
注:
1、本公報中統計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,正式數據以《新建統計年鑒—2018》為準。
2、地區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,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。
3、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,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。
4、根據《國民經濟行業分類》(GB/T4754-2011),第一產業指農林牧漁業(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),第二產業指工業(不含開采輔助活動,金屬制品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)和建筑業,第三產業指第一產業、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。
5、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法人工業企業;固定資產投資(不含農戶)統計范圍為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項目和房地產;限額以上企業是指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企業、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、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企業。
6、由于實施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,2017年新建區GDP總量修訂為417.11億元,三次產業比重修訂為12.5∶52.4∶35.1。
資料來源:
本公報中財政收支數據源自區財政局;對外經濟數據源自區商務局、區投資促進局;交通運輸數據源自區交通運輸局;郵電通信數據源自區郵政局、區電信公司、區移動公司、區聯通公司;教育和科技數據源自區教科體局;文化數據源自區文廣局;醫療衛生數據源自區衛計委;城建綠化數據源自區城建局;城鎮就業數據源自區人保局;人民生活社會保險數據源自區民政局、區社保局、區低保局、區醫保局;保障性住房數據源自區房管局;人口、計劃生育和社會治安數據源自區公安分局、區衛計委;其他數據均源自區統計局。